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阐述重点工作时强调,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。这是对去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落实,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框架日趋成熟。报告中着重强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、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、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,这意味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蓝图从东向西,正在全面铺开。
“有序”市民化
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以人为本、四化同步、优化布局、生态文明、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。这是首次从多角度清晰勾勒新型城镇化的愿景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、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,随着对城镇化认识的加深,从过去单纯认为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、拉动GDP的手段,转到现在认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。
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。报告重申了“有序”市民化和“差别化”落户政策。
陈锡文说,在人的城镇化过程,社会对户籍制度改革呼声强烈。但户改具体只体现为更换证件的问题,其本身不能解决任何问题。而背后的实质问题是,在就业、住房、社会保障、子女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,进城农民能否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。
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大量的公共投入,需分类、逐步推进,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“全覆盖”。
报告还提出,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“共建”和“共享”城市现代文明。这与构建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相呼应,更符合客观实际。
“就近”城镇化
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引导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。这一方面可缓解东部特大城市膨胀的压力,另一方面,可与目前的产业转移结合起来。
改革开放后,我国沿海地区率先发展,城镇化水平高,形成环渤海、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,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,大批农业转移人口“孔雀东南飞”到沿海务工。
这种不平衡发展模式带来的结果是,东部特大型城市不断膨胀,资源环境压力凸显,而中西部留不住人才,与沿海发展差距难以缩小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,我国近95%的人口聚居于仅占42%左右国土的“胡焕庸线”以东,面临“半壁压强型式”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。
从生产力均衡布局的角度考虑,随着产业升级和转移加快,未来中西部将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战场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,中西部推进城镇化需要解决就业问题。从沿海转移来的产业要能扩大当地就业。同时,中西部也要做好配套,培养本地人才,解决“招工难”等问题。
“多元”融资
无论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还是中西部就近城镇化,都离不开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。其中,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是关键。
在人口快速向城镇聚集的过程,需要大量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资,这些投资在短时间内未必获得明显收益,因此必须创新投融资机制。
国外为基础设施建设筹建资金有三种模式:以发行市政债券进行融资的美国模式,公私合营(PPP)的英国模式,以政策性金融为主的日本模式。
未来PPP或将成为我国城镇化融资的重要渠道。
在去年年底结束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专门套开了一个研讨PPP模式的会议。
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去年所作的报告中说,推广使用PPP模式,不仅是一次微观层面的操作方式升级,更是一次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变革。
九三学社中央的提案提出,完善PPP,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能源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形成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投资城镇化的机制。一方面,创新并分类使用PPP模式。对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,采取不同形式的PPP模式,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积极性。另一方面,完善多渠道投入回报补偿机制。通过建立补偿基金、提供土地资源补偿、控制审批竞争性项目等多种途径,降低民间资本投资风险,确保民间资本投资回报率。
|